2015年美國核子醫學年會

Post date: 2015/6/21 上午 08:53:50

本人於今年六月初(2015-06-04)前往美國巴爾的摩,參加2015年美國核子醫學年會(SNMMI 2015, 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)。由於今年的會議在巴爾的摩舉行,受到五月中的暴動影響以及治安的考量,這次與會人數比往年少很多,參加的人還是以美洲及歐洲各國為主,亞洲人則所占不多。本次一同赴美參加此會議的,還有長庚大學的謝家儒助理、本科的何宗穎醫師,以及曾敬仁醫師。會議開始前,本人也順道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醫院(John’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Hospital )參訪,並探訪目前人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修的一般外科鄭志軒醫師,鄭醫師三月才到John’s Hopkins University,目前正在免疫實驗室進修中,我們也跟鄭醫師一家人在巴爾的摩共進晚餐,順便慰勞一下大家。

本次會議的前會議(pre-conference),總共有八個不同的Physician/Scientist Seminar,其中有關失智症的課程-”Molecular Imaging of Dementia: Beyond Amyloid PET”,由於高齡化社會的趨勢,健康老化與失智症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。目前歐美已有三種不同的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(Amyloid brain PET imaging)示蹤劑通過FDA認證,分別是18F-Florbetaben、18F-Flutemetamol與18F-Florbetapir,可提供病患常規使用。所以在開幕式的演講中,主持人也特別報告了這些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的使用時機與標準(Appropriate use criteria, AUC)的共識。而AUC的標準流程則是參考以往在FDG腦部造影,與腫瘤學(Oncology)正子造影的經驗來訂立。於今年3月25日由CMS (Centers for Medicare & Medicaid Services)正式通過,未來將以Imaging Dementia - Evidence for Amyloid Scanning (IDEAS) study,來評估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在臨床使用的價值與正當性。

除此,今年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的重點,也聚焦兩大方向: 一個是定量準確性的改進,另一個是結合18F-FDG與amyloid imaging或是MRI與amyloid imaging等的multi-biomarker來幫助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。在amyloid imaging的定量準確性方面,來自德國萊比錫大學與美國UCLA的團隊,藉由找出最適合的參考區域 (reference region),來增加amyloid image定量後的特異性與靈敏度。結論中,德國萊比錫大學建議18F-Florbetaben,應以小腦灰質當參考區域。而美國UCLA的團隊在18F-Florbetapir的影像上,則是結合多個不同區域,綜合中腦、橋腦與小腦來當定量時的參考區域。而在18F-Flutemetamol的18個月追蹤研究結果中,也提出了原本常用來當參考區域的小腦,隨著疾病嚴重程度的不同,小腦也會有類澱粉蛋白沉積的情況,因此提出了,小腦可能也是一個confounding factor,在不同疾病程度,需要以不同的參考區域來定量影像。在疾病嚴重程度方面的研究方面: 由於類澱粉蛋白沉積在初期阿茲海默症就會出現,並且非常快速達到飽和,因此大部分的amyloid imaging的研究皆提出amyloid imaging與疾病嚴重程度與FDG影像較沒有相關性。但在11C-PiB的研究中提出,以amyloid imaging的左右不對稱性來探討,靈敏度較高,與認知功能的受損程度以及FDG影像也比較有相關性。結論中也提及,主要是語言程度受損的病人,在左大腦半球有比較高的類澱粉蛋白沉積,葡萄糖代謝也較低;而病人主要受損功能為視覺空間的功能,則在右大腦半球會有較多的類澱粉蛋白沉積,以及較低的葡萄糖代謝。

6日的有關失智症的pre-conference中,也回顧其他非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的造影研究,像是Cholinergic imaging、Dopamine imaging、Serotonin imaging、Neuroinflammation imaging與有關在腦中的血腦障壁上的Efflux transporter function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探討。最後還探討了有關PET/MR的研究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。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有關腦神經發炎(Neuroinflammation)的影像,是由John’s Hopkins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報告,初步的研究結果指出,在認知障礙與阿茲海默症的病人,的確伴隨著腦神經發炎的情形出現。但其結果與之前所讀的文獻有些出入,在先前的文獻中指出,腦神經發炎的現象,主要在病程發展初期,像是認知功能障礙的病人會出現,但到較嚴重的狀態時,腦神經發炎現象則會消失。由此可知,腦神經發炎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,還有很多可探究的議題。

Tauopathy的影像,為未來研究阿茲海默症發展的重點之一,因此在本次的會議中,大會還特地將Tau imaging與Amyloid imaging分開,各別獨立成為二個不同的session。在Tau imaging session,才一開始,聽演講的人就已經多到沒位置坐,甚至還滿到門口,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用站的聽完整個場次的報告。目前發展tau tracer的團隊主要有三個,一個是日本福島醫學大學的團隊,發展11C-PBB3。另一個則是日本東北大學的團隊,發展18F-THK-5117/5351,以及美國禮來藥廠(Eli Lilly and Company)旗下的子公司Avid pharmaceutical發展的18F-T807。11C-PBB3還在發展初期,會議中主要探討此藥物的藥物動力學。而18F-THK-5117/5351以及18F-T807則是已經到較純熟的階段,會議中已開始探討初步的臨床試驗結果與影像分析的方法。18F-T807的報告中,由於tau蛋白在腦中生成與堆積的量不多,因此Avid pharmaceutical提出了tau imaging需要做部分容積效應(partial volume effect)的校正,以提高定量的準確度。此外,也提出在定量分析時,需要針對不同的嚴重程度的影像,用客製化的方法-subject specific gray matter mask VOI來定量,藉此再提高影像定量的準確性。但是,18F-T807的影像中,在紋狀體有相當高且未知的特異性結合,Avid pharmaceutical也還在探究其原因。而日本東北大學團隊報告18F-THK-5117/5351的結果中,此正子造影示蹤劑除了在腦中有很好的特異性結合外,非特異性結合也很低,並且也與預期中的情形相符,與認知功能等阿茲海默症的臨床表現有很好的相關性。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已將18F-THK-5117/5351 引進,預計在七月份將可以收集第一期的臨床試驗的第一位影像。

本次會議本人指導謝家儒助理有2篇海報論文也是跟失智症有關,海報發表主題為" Correlation of symptom severity in dementia with dual time point 18F-Florbetapir (AV-45/Amyvid) imaging "與" Comparison of perfusion-like information from 18F-Florbetapir (AV-45) and 18F-FDG PET images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",於9日下午的"Meet the author"的session報告。

何宗穎醫師也協助鄭乃銘醫師張貼海報發表

在動做障礙相關的議題,其中一個由John’s Hopkins University提出的有關18F-AV-133的研究中提及,VMAT2的密度,與血中的脂質(lipid)的參數,像是 total lipids (TL)、high-density lipoprotein (HDL)或low-density lipoprotein (LDL)等等的指數,有正相關。因此,HDL與LDL指數,可能會影響VMAT2造影的特異性結合與定量結果。由於本團隊也在研究18F-AV-133 VMAT2正子造影,未來應納入HDL與LDL等血脂指數於研究中,成為結果分析中的其中一個考慮因此。除此之外,由於藥物濫用以及酒精成癮問題在美國與歐洲相對嚴重,因此,也有不少研究,針對這個議題討論腦中多巴胺轉運體與藥物、酒精成癮的交互作用。

另外,本團隊的何宗穎醫師,也就肺癌的研究成果進行口頭報告,反應熱烈。

這次會議為了節省旅費,大家一同合租了一個公寓,一方面一同出入可增加安全性,另一方面自行開伙,也可以省下餐費!